互联网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禁让人回想,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我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一书描写了100个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生活情景,讽刺了当下让人疑惑不解的现状,记录了信息时代里,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文 / 帕梅拉·保罗
(相关资料图)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东西,比如说信息、访问路径、与外界的联系、娱乐活动、各种发现、愉悦的体验、参与感、丰富性,还有少数人偶尔可以获得的、货真价实的财富。不过所谓进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上述好处,但也拿走了一些其他东西。有些东西被拿走是立竿见影的,比如说我们曾经用相角贴苦心拼装的影集,如今这些相角贴早已翘了起来;还有我们收藏的唱片,根据风格按字母排序,代表了我们的核心灵魂,以及我们想让别人看到的内在;还有我们冲向邮箱的样子,期待着国外的朋友寄来一张令人惊喜的明信片。
还有一些被丢掉的东西,我们后知后觉,直到它们消失了才感受到后遗症:这些东西已经不见了,或者说等同于不见了,因为现在的它们已经变了性质,不再是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样子了。就像大学同学聚会,不再充斥着某某和保姆私奔的震惊绯闻,也不再流行说某某风韵犹存,某某全然佛系。还有你只能在布鲁明戴尔鞋店所享受到的客户服务:你和女售货员通力合作,为周六晚上寻找合适的舞鞋,就好像结成联盟,共同完成任务一样。这些正在消失的产品、服务以及行为,就如同记忆中的那样,我们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习以为常地接受了它们,但这些东西却在不到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被抹灭了,而我们还没能完全理解这些东西消失所带来的影响。发生了什么?它们去了哪里?它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我们都非常清楚互联网在方方面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比如民主;比如公民参与度、公平选举与政府问责制;比如小企业的命运与工人的生活;我们一遍遍地认识到,每次互联网敞开大门,都会立即释放出致命的后果。我们太了解互联网的涓滴效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我们早上醒来选择触屏而非按键开始;从我们起床后的所作所为,到我们夜晚逐渐入睡时的所焦所虑;从我们通勤的细节到上班后所面临的事项,再到我们下班回家后和家人的相处。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上学和假期的协调安排,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与对待他人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成长与老去的轨迹。
报纸
早晨是读报的时间,你可以一边读报一边喝咖啡,和室友交流某些新闻版块,或者独自享受阅读,这样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撕下你喜欢的版面。早高峰也是读报的时间,在地铁上,你不得不把报纸折起来,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翻页,就像一位学术专家那样。早午餐也是读报的时间,每个周日的早午餐都异常丰盛,你可以把报纸摊在一张很小的餐桌上,在此之前你已经等了很久,服务员才帮你找到座位。当然,我对这些已经遗失的体验有着强烈的感觉,是因为我在报社工作。不过早在我入职报社之前,就已经这么觉得了。读“报纸”是所有成年人都会做的事,作为一个从小就有志向有抱负的成年人,读报也是我想做的事。
在报纸有着各种版面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版面。体育迷会马上去看体育版块。从棒球到篮球,你可以在报纸上查看赛事日程、查看统计数据、查看各种交易信息。如果你在比赛结束之前睡着了,你必须等到早上的报纸来了,才能知道比赛结果,或者偶尔也可以在电视晚间新闻里看到比赛结果。美国东海岸的早报往往不会及时更新西海岸的比赛分数。
如果你身处梦寐以求的棒球联盟之中,你会仔细研究统计数据,进行长时间的计算,然后把结果复印下来寄给联盟的其他成员。每周二周三,《今日美国》都会把各个州的棒球赛事数据打印出来,而联盟当中总有个人是负责报送数据的。“这是20世纪90年代做的事,”我的一位朋友回忆说,“当我现在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感觉我活在了19世纪。”现在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了,网站会帮你把所有结果都计算好。说到新闻,如果没办法每分钟都刷新信息,那感觉就像是慢悠悠地晃去乡村广场,等待着高声吃喝的卖报小哥出现。
曾几何时,关键信息只能通过报纸获取,而且这些信息往往都需要时间和技能去解读。学习解读棒球比赛的得分是一场成人仪式,你的爸爸或哥哥会手把手教你。如果你想了解股票价格,就必须在报纸的商务版面学习如何筛选和解读表格。在实时线上交易出现之前,大多数业余金融爱好者(也就是非金融从业人员)都是一边依靠这些高深莫测的表格,一边依靠股票经纪人(必须给他付费)来从事股票交易。如果没有守门人——也就是具备专业知识和炒股经验的人引导你,避免你做出太过迅速和愚蠢的决定,那么平庸无奇的你根本不可能完成股票交易。
读本地报纸,不管你读的是体育版块还是漫画版块,不仅仅是为了跟上时代新闻,也不仅仅是挥霍热情。你还需要报纸上的优惠券信息,还需要报纸上的分类广告,这是你实现经济独立的途径,也是你在市中心买下第一套小公寓的必经之路。在你实现经济独立之前,你妈妈会剪下你感兴趣的报纸文章,整整齐齐地叠在商务信封里,邮寄给你,里面的内容可能是你喜欢的新电影的影评,可能是你和妈妈一起去过的城市的故事,也可能是报道邻居家模范儿子的文章。
本地报纸庆祝了你女儿在足球比赛中获得的胜利,列出了今年毕业生的姓名,以及那些足够优秀、上了院长名单的学生姓名。你可以在本地报纸上刊登订婚通告,然后把这块版面剪下来保存,还可以把它装裱起来以供子孙后代瞻仰;如果是数字版本的通告,打印出来就没那个味了。你还知道会收到一份曾姑奶奶的讣告,她在伊利诺伊州南部小镇生活了80年,讣告上记载了她和教堂、邻居、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你可以通过报纸追溯某人一生的轨迹,从出生通告到体育赛事的胜利,再到寿终正寝,白纸黑字,明明白白。而现在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都以明亮的数字图片形式记录在了脸书上,你的朋友们,还有那些所谓的“朋友们”,都可以看到,只是你所生活的本地社区看不到。
唱片专辑
曾几何时,欣赏一张全新的唱片专辑是有一整套美好的流程的,不管你买专辑的地方是Tower Records唱片行、Merle's Record Rack唱片行,还是HMV唱片行。买唱片几乎等同于一场虔诚的宗教朝圣,从对唱片封面的崇拜,到用指甲划破包裹唱片的塑封,再到把唱针精准地放到黑胶唱片的边缘。你从头到尾一直听完了A面,才会翻转唱片到B面。你可能还会停下来阅读唱片套上的说明文字和歌词,可能还会去寻找唱片里的隐藏曲目,可能还会去翻阅专辑里的照片,然后把乐队的长相印在脑海里。你等这个乐队的新专辑已经等了好多年,你想在得到新专辑的那一刻尽情享受。
除非你从沙发上起来,把唱针重新定位到下一个凹槽中,否则你不会漏掉任何一首歌,也不会有随机播放,也不会有无形的算法来左右你的下一首曲目。你不会在第一首歌结束之前就跳到下一首歌,也不会有时间条显示说这首歌距离唱完还有48秒。
这些情况都不会发生,你会窝在沙发里,听完整面唱片。如果你是在80年代听唱片,在完整地听过某张唱片好几次以后,你可能会顺便拿出一盒空白磁带来翻录唱片,假设你的设备没有集成立体声的功能,你会祈祷妈妈不要在此时此刻从另外一个房间叫你,破坏掉整个录制过程。
你会拿出你宝贵的专辑收藏系列,制作一张混音磁带,这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编排一张音乐唱片,而这张唱片将给你的暗恋对象传达以下信息:“这就是我的样子,这也是我希望你能看到的我的样子。”送人混音磁带,是一种真诚的求爱行为、奉献行为,或者说友谊行为,而现在,这些行为通通消失了。“所有东西都已经为我编排好了,我不需要再成为一个编曲人,”一位四十多岁的音乐发烧友告诉我,“我很伤心。给别人送混音磁带变得如此容易,从而显得毫无意义。”不过还是想象一下吧,想象如今的你还能花时间听12到14首曲目,并且是按照它们原本的顺序来播放的——光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非凡的自制力。
百科全书
在我童年的世界观中,孩子们要么出生在一个拥有有在趣且全彩的《世界百科全书》家庭中,要么就像我一样,被托付给了只有无聊的米黄色《大英百科全书》的家庭中。虽然有些读《大英百科全书》长大的孩子们可能会觉得,相比于读《世界百科全书》的同龄人来说,在道德上和智力上都要高出一筹。但在我看来,读《世界百科全书》长大的孩子才是幸运儿,让孩子读《世界百科全书》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因为《世界百科全书》的插画和文字是孩子们喜欢的,而这些插图和文字让孩子的感官没有完全钝化。
不过你只能利用手头上的工具。在过去,你若想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去咨询百科全书,即便你可能像我一样,手头只有一本《大英百科全书》。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去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室,里面有一整套原始的《世界百科全书》供你咨询。如果你需要给手头上的社会学研究寻找答案,而图书馆又找不到线索,那就只能直接去翻可怕的缩微胶片了。无论你怎么在长长的塑料管底下插入胶片,显示的图片都是倒立的(缩微胶片和缩微胶卷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只有获得图书馆学学位的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如今,你如果还想寻找同样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的表现形式总是高清全彩的。你可以从YouTube上超过10亿个标题中带有“如何做”的视频中选择一个你想要的答案。你还可以在YouTube上观看“学习视频”,现在70%的千槽一代都理所当然地这么践行着。你可以输入问题的前几个字,然后搜索引擎不但会自动填充你的问题,还会弹出三个你接下来想问的相关问题。你可以动动手指,选择任何一本你喜欢的百科全书,而且永远都是最新版,不仅仅是维基百科哟,所有其他网站皆可。如果这些地方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完全正确,那么至少其他人也都获得了错误信息。
2010年版的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共32卷,总页数32640页,是最后一次印刷在纸上的版本。就算你想买一本《大英百科全书》,也没法子了。而且谁会想买呢?互联网就是百科全书,在视觉效果和互动效果上,远远超过了《世界百科全书》。
(本文节选自帕梅拉·保罗所著《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一书,由中译出版社授权发布。)
人文社科 | 社会学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
【美】帕梅拉·保罗 著
张勿扬 译
中译出版社
2023年1月
帕梅拉·保罗:《纽约时报书评》主编,周更播客节目《图书评论》的主持人,作家,《时代》杂志及《经济学人》杂志撰稿人,部分作品见刊于《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等刊物。著有《枕边书》《至少还有书》《婚姻与婚姻制度的未来》《做父母》等。
编辑 | 小仙女
主编 | 张 英
Copyright © 2015-2022 纵横物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